190_70px;公司logo

1920_300px;内页大图
Knowledge
模型知识
当前位置首页模型知识建筑模型
东汉时期的建筑模型是用什么工艺建造的
来源:互联网 作者:佚名 更新于:2016/6/29 15:08:47 阅读:

  建筑明器是古人随葬于墓中的建筑模型。既体现着当时科学技术的成绩,又代表文化艺术的水平。大理地区出土的3件房屋建筑模型,填补了东汉时期洱海地区房屋建筑及工艺的空白,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。透过这3件房屋建筑模型,可以看到东汉时期,洱海地区的先民已经掌握了高超的房屋建筑构造技术和工艺制作,并与中原地区的技术水平相当。中原地区汉墓中常见的陶制“望楼”与洱海地区的庑殿顶三重檐楼阁式房屋建筑极为相似,说明洱海滇池地区的土著文化显出全面的衰退趋势,反映出全国大一统的文化因素,已渐渐占主导地位,体现出一种较纯粹的汉文化。

  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在大理市大展屯发掘了一座东汉时期的纪年墓,1981年12月。出土了一件四阿式庑殿顶三重檐房屋建筑模型。1990年5月,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又在大理市刘家营“七星堆”清理了一座东汉纪年墓,出土了一件为干栏式陶房屋建筑模型,另一件为庑殿顶楼阁式陶房屋建筑模型。3件房屋建筑模型现存于大理州博物馆。房屋模型反映当时那个时代的房屋建筑构造技术和工艺制作水平,当时房屋建筑的缩影。

  火候较高。 四阿式庑殿顶三重檐房屋建筑模型,泥质黑灰陶。

  连于第二层檐上面中央的小斗拱单缺失, 该建筑模型由11件构件组成。现残存10个构件,残高51厘米,由底座和3层殿式房屋组成。

  平面呈正方形, 底座为两层。下层是方形底座。腰部向上折收,下底边长16厘米,上底边长12厘米,厚3.8厘米。上层为平座,平面为方形,下大上小,下边长12厘米,上底边长11厘米,厚3.5厘米。

  由3个部分组成。上部分的顶为四面滴水式, 第一层庑殿式房屋。每边有5~6条瓦垄,屋檐平直无反翘,四角各有一高翘的戗脊,脊端有4个乳突纹。中间斗拱为厚2.8厘米,边长10.5厘米的方块,方块的每一侧各有两个挑头,斗拱局部反而被省略,其上为庇檐,平面呈方形,边长为20厘米,下底面平直,四边有宽25厘米的檐缘,每边5~6根,4个转角处,各有一根斜直挑出的檐缘,中间留有边长14~15厘米的方形平面,一边与下层的平拱组合。下部分为楼房底层,高9.5厘米,下底面小于上地面,上底边长7厘米,四边侧立面上各有两朵柱头斗拱,无栌头,仅有弯曲的花拱和3个小斗,其上无枋。

  其他部位基本相同。第二层庑殿式房屋的下部分为小斗拱, 第二层庑殿式房屋与第一层庑殿式房屋的下部分不同外。斗拱底面平直,便于承托上部斗拱,下底卡压在庇檐顶面中央的戗脊尾端,4个正面各有一挑头。

  其他部位基本相同。第三层庑殿式房屋的上局部为楼房顶部, 第三层庑殿式房屋与第二层庑殿式房屋的上局部不同外。平面呈方形,边长20厘米,下底面平直,与庇檐相同。顶作庑殿式,正脊残,较短,两段微翘,四角有戗脊,戗脊的尽端高翘。尾端脊与正脊相连,尽端有4个乳突纹,标明为檐缘上的筒瓦及其瓦当。

  干栏式陶房屋建筑模型通高76厘米。

  面阔34厘米, 上局部为三开间瓦房。进深23厘米。屋顶为两坡悬山顶,每坡设有5条瓦垄,2条垂脊。筒瓦垂脊尽端起翘,并与瓦垄有一定的斜角。檐口作圆形瓦当。正脊为清水平条脊。

  房模仅设方扁脊檩,两头用瓦当和瓦条作翘。两头出墙。其余檩条简略,用墙体承重。后墙封闭,侧墙中央留圆窗,右侧墙圆窗为两眼。正面设内廊,中央留空,两侧作栏板。左次间拦巡板杖上坐一吹箫俑。内廊进去右次间和主间作板壁。主间板壁设一道板门。门从左至右向内小开。左次间无板壁。正面檐柱只塑中间两架,用泥片制作,上窄下宽,并有收分,柱头坐斗为六边形,平贴于柱头与斗拱间,坐头之上设一斗三升斗拱,直接承托拱眼壁板。拱眼壁板生出两侧墙与屋顶齐长,并直接承托屋顶沿缘。壁板下檐设6块长条形拱,生出侧墙各悬挂一块方形缺角镂空饰板,壁板白粉作地,局部留有朱色带,整器结合点用泥片加固。

  形状为长方形, 下部分为干栏构架。面阔34厘米,进深23厘米。立面为长方体,高24.8厘米。整个构架用预先制成的泥片黏合而成。上下底为整块陶板,墙中央各留一圆窗。面墙和背墙仅两端设一道护墙,中央局部不作墙也不设栏,前后相通。室内不设门,不隔间。仅左侧间设一块通顶栏板。栏板旁塑有一吹箫俑。隔墙位置靠面墙一端置有一条形方木,方木两头沫角,中间凿有两个小槽,方木旁地面留有牛粪圈,说明干栏构架内为圈养牲畜之所。

  庑殿顶楼阁式陶房屋建筑模型通高106厘米。

  进深因下层庇檐占去一部分, 上层面阔34厘米。仅有14厘米。上层底部平置于下层庇檐后的墙体上,组合成楼阁式房模。楼上设有外廊,廊由月牙形角替承托,中段直落下层墙体。廊正面作四望柱及棂栏,两侧为栏板,回栏正面望柱面前各立一俑,男左女右,为楼房主人。回廊两侧有一吹箫俑,与主人向背而坐,形成仆人侍奉的图景。楼上有两开间,后墙封闭,两侧墙中央各留一圆窗,室内无壁板,也无隔墙。正面中央立有一柱,下宽上窄有收分,柱头与斗拱之间有大斗,大斗之上设一斗三升单拱承托拱眼板,再承屋檐。拱眼板两端伸出侧墙与屋檐齐平。屋顶为庑殿式,前后坡较长,每坡有6道瓦垄,左右两坡较短,每坡仅有2条瓦垄,沿口瓦当均为圆形,瓦当间无滴水。4条垂脊均为筒瓦脊,前坡2条垂脊用圆瓦当和瓦条作翘;后坡两垂脊仅用勾头和圆瓦当装饰不起翘。正脊为清水皮条脊,两头用圆形瓦当和瓦条制作成高翘。屋顶下有一向外伸出的横梁。

  面阔34厘米, 下层平面为长方形。进深23.5厘米。背墙封闭,两侧墙中央留有小圆窗,右侧墙留两眼。为通风、透亮的圆孔。正面设内廊,内廊两端作板栏,中间留空,供人行走。内廊后以金柱之间设板壁而分主间和次间。主间板壁上留一道板门,门从左至右向内半开,供人出入。左次间内靠门框处斜置一木梯,梯后坐一吹箫俑。正面檐柱只制作两架,两侧靠山墙承重,檐柱上宽下窄有收分。柱头坐斗用八边形圆片代替,平置于柱头与斗拱之间,斗拱为一斗三升单拱结构。直接承托拱眼板壁,拱眼板壁又承托檐缘。拱眼板壁两端伸出侧墙。下檐正面平贴长条横拱6道,两尽端悬绣球型垂莲柱,靠侧墙处悬挂倒象形镂空饰片。单坡庇檐横长70厘米,与拱眼板壁等长。两端超出侧墙。庇檐前端由拱眼板壁承重,后端由一片方扁檩承托,檐面设9条瓦垄,2条垂脊,筒瓦垂脊尽端用圆形瓦当和瓦条作翘,并与瓦垄有一定的斜角,檐口用圆形瓦当。

  大理地区出土的四阿式陶楼、干栏式陶楼和庑殿顶陶楼, 建筑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。造型逼真,现实生活的写照。四阿式房屋的建造在古建筑中难度较大,要求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的一种建筑形式。把众多的建筑单元,繁杂的建筑构件按比例和尺寸有机的组合成一体,没有娴熟而又高超的建筑技术是完不成的由此说明,东汉时期洱海地区的先民在房屋建筑方面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。

  劳动人民根据当地湿润的气候特征所创造出的建筑形态。上层用于主人居住, 干栏式陶楼是国西南各山地民族临时使用的一种建筑形式。下层为圈养牲畜,以达到建筑空间的合理利用。

  两层庑殿式楼阁房屋建筑中,古人充沛运用物理力学的构造原理,合理解决房屋重力等各种因素,十分注重平安实用性,能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因素,营造出一种十分和谐的人居环境,使整个建筑布局规整、气势雄伟,秀丽挺拔。
Copyrights ©  版权所有:兰州顺源模型设计制作有限公司 陇ICP备11000133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beian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1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