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_70px;公司logo

1920_300px;内页大图
News
新闻
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行业新闻
建筑模型对中国古建筑功不可没,在近代则成为研究古建筑的利器
来源:一展一观 作者:一展一观 更新于:2020/7/22 22:19:51 阅读:

在小型器物上以模型形式反映建筑,中国在汉代就出现了。而隋朝的大建筑师宇文恺在他的建筑文集中,明确记载将建筑模型运用在建筑设计中。

对此,学者永昕群与温玉清在紫禁城杂志《咫尺楼台——漫谈中国古建筑模型》一文中给出了自己的见解。

到了清末,西方文化全面进入中国,西方建筑体系包括建筑设计理论也在中国开始传播。民国以来,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尝试采用先进的学术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,北洋政府退休的高官朱启钤是其中的代表。

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,开展学术研究。他很重视模型对研究中国建筑的辅助作用,大力搜集清代遗留的图纸与烫样,并且聘请熟悉清代制度的老工匠按照比例制作木模型,曾在其开创的中山公园内举办古建筑模型展。

中国营造学社在朱启钤罗致的梁思成、刘敦桢两位杰出的建筑史学者领导下,做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,学术成就蜚声中外,也包括按照现代制图规范绘制模型图纸并制作模型。民国时期,中外交流频繁,1932年,斯文赫定为在芝加哥博览会复制承德普陀宗乘之庙万法归一殿,请人制作了该殿模型,至今尚保存在斯文赫定基金会。

1949年后,中国最早的文物保护机构,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(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前身)继承了中国营造学社的图纸、资料以及学术传统,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了系统的古建筑模型制作。据余鸣谦先生回忆,在建筑大木匠师路鉴堂的指导下,木匠井庆升等人先后制作了一批精美的古建筑模型。

1950年冬,北京西安门因失火部分残毁,市政府决定拆除以利交通,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奉命把这处明、清两代皇城的西大门测绘记录保留文件,在路鉴堂师傅及赵正之先生(清华大学教授)的指导下,依测绘资料做成1:10的西安门大比例模型,在制作过程中,保护工作者掌握了古代殿屋木结构制作安装的成熟方法。该模型目前已成为孤本,极为珍贵。路鉴堂师傅曾说:“图只是一张图”,至于施工则另有“一套脑筋”。

事实确是如此,一座木构殿堂的构件制作、整体组装都有成法,有一套固有的工艺,历来都是师徒传承,不着笔墨。老匠师们都有“一套脑筋”牢记在心,时而用一些便于记忆的“简语”或“歌诀”表达出来。

1956年以后,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改称古代建筑修整所,整个五十年代,陆续制作了一批中国著名古建筑模型,如山西应县木塔(现展出于中国国家博物馆)、北京智化寺万佛阁、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、山西芮城永乐宫、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、敦煌莫高窟第431窟木构建筑、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等以及一批斗栱模型。

出于学术研究和保存完整档案资料的考虑,在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竣工后制作精美的缩尺模型,是当时古建筑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作为保存古建筑的副本,模型用旧金丝楠木制作,比例精准,做工细腻,包括斗栱等所有构件都是按比例做成后拼装起来的。

其中永乐宫建筑群一组共四座大殿模型,是在永乐宫实施搬迁之前制作的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副本”,是保证搬迁保护成功实施的重要基础工作。

这批中国古建筑的模型无论从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上,在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,现在已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珍贵藏品,2009年曾赴德国慕尼黑现代艺术馆以“结构之美”为专题展出,并出版了专业水准的图录。

Copyrights ©  版权所有:兰州顺源模型设计制作有限公司 陇ICP备11000133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beian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15号